在您阅读本文之前,诚挚邀请您点击“关注”,这样不仅方便您参与讨论与分享,也能让您感受到更多的参与乐趣,感谢您的支持!
引言:
天宝年间,北方三镇的节度使安禄山率领十五万叛军,气势汹汹地南下,掀起了震惊朝野的安史之乱。短短八年时间,昔日歌舞升平、繁荣昌盛的大唐盛世瞬间被战火吞噬,江山破碎、诸侯割据,人间仿佛陷入了炼狱。安史之乱由此成为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分水岭。公元763年,凭借名将郭子仪的辅佐,唐朝第八代皇帝代宗终于平定了这场浩劫,恢复了唐室的荣光,延续了王朝的统治。
令人费解的是,安史之乱虽然平息,但唐朝的藩镇势力不仅没有消失,反而愈发壮大,持续保持着高度自治的状态,与朝廷对峙了将近一百五十年。这究竟是为何呢?
---
一、“安史之乱”的根源:藩镇与节度使
展开剩余87%古代“藩”意为“保卫”,而“镇”则指全国各地的军镇。唐朝中央设立军镇的初衷,是为了守护疆土、稳固统治。为抵御边疆少数民族的入侵,从唐玄宗时期开始,历代皇帝不断增设防御性质的军镇,并派遣节度使统辖。安史之乱爆发时,全国共有九个节度使和一名经略使,被史书称为“天宝十节度”。
在当时,节度使的权力类似于现代军区书记或司令长官,拥有军事、财政、民政等诸多权柄,兵马粮草均由其掌控。虽然这有效保障了边疆安全,但也埋下了内乱的隐患。叛乱主谋安禄山兼领范阳、平卢、河东三镇节度使,仅这三镇就掌握兵力达十五万。安史之乱平息后,更多节度使崛起,形成了割据割据一方的局面,最终使大唐王朝难以复兴。
至唐末五代时期,节度使权力极盛,甚至能左右皇帝的更替,有的直接自立为帝。宋太祖赵匡胤开国后,为了加强中央集权,首要任务便是“杯酒释兵权”,解除节度使的兵权,推行“重文轻武”政策,削弱藩镇势力。元朝君主更是干脆,废除沿用五百年的节度使制度。
那么,安史之乱结束后,唐朝为何没有吸取教训,反而与藩镇势力共存近百五十年,绥靖政策为何长期延续?
---
二、安史之乱后的唐朝:朝堂奸臣横行,藩镇割据四起
公元756年,安禄山叛军攻破潼关,唐玄宗携家眷仓皇西逃。逃至马嵬坡时,随行人员各奔东西,玄宗继续向西逃亡,而肃宗则留守北方灵武,延续唐朝统治。肃宗登基后,代宗李豫以兵马大元帅身份,陆续收复洛阳、长安两京,因战功显赫被封王,后改为皇太子。
公元762年,权臣宦官李辅国谋害张皇后,肃宗震惊之下逝世。李豫依肃宗遗诏顺利继位,成为唐朝第八位皇帝。在郭子仪和李光弼等名将的辅佐下,次年终于平定了安史之乱,历时八年的浩劫告一段落。
但代宗面对的却是一个满目疮痍的局面:藩镇割据、战乱频仍,朝政腐败,人心惶惶。连曾经势微的小宦官也敢目中无人。代宗即位当天,大太监李辅国便当众对他发出威胁,声称“陛下只需坐镇宫中,外务全交由老奴处理”。自618年建国以来,唐朝尚未有太监敢如此放肆。代宗无奈只能忍气吞声,不仅没有反驳,反而尊奉李辅国为“尚父”与大司空,显示出安史之乱后唐朝的混乱局面。
---
三、藩镇与中央关系的演变:博弈权衡下的脆弱“和平”
朝中奸臣当权,朝廷之外局势更是混乱。虽然安史叛乱暂时平息,但余党如田承嗣、李宝臣等仍掌握兵力,盘踞州县,图谋再起。公元773年,田承嗣率军叛乱,联手汴州叛将李灵曜攻打滑州。唐代宗迅速号召诸侯联合讨伐。
田承嗣施展反间计,承诺与承德节度使李宝臣共享天下。李宝臣本身怀有野心,两人一拍即合,成为河北藩镇最强大的势力。自代宗至德宗时期,藩镇不断兼并争斗,百姓陷入水深火热。
中央对河北藩镇态度摇摆,一方面不愿放弃收复,另一方面无力大规模征剿,担忧引发更大动乱,双方陷入试探相持。建中初年,朝廷派兵讨伐河北,结果惨败,成为笑柄。无奈之下,朝廷承认河北三镇节度使的世袭权,颁诏规定李纳、王武俊、田悦可子孙继承。
公元822年,河北再起大乱,唐廷无力镇压,只得再次承认世袭制度,换取藩镇臣服,双方回归表面和平。此举标志着藩镇与中央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,虽是和平,却是双方权力博弈后的脆弱平衡。实力变化随时可能打破这种局面,如元和年间唐宪宗对河北的进攻即为明证。
---
四、藩镇“地域主义”的形成:官民百姓“只知节度使,不识天子”
随着第一代节度使相继去世,其子孙多失去争夺天下的实力与野心。藩镇开始以诸侯自居,名义上尊奉皇帝,实际实行世袭统治,表现出强烈的地域主义,政治、经济、军事高度封闭。
至公元812年,魏博节度使田兴率六州官员归顺朝廷,全国共有253名州县官员,其中163人由藩镇任命,只有90人受朝廷直接任命,比例不足三成。藩镇作为军政合一的权力体系,包括节度使、幕府文武官员及士卒,加上辖区民众,形成“小而全”的社会结构。
长期割据使地域主义根深蒂固,官兵百姓效忠节度使胜于朝廷,正如俗语“山高皇帝远”,许多人甚至不识天子,只认节度使。唐末史料中,对节度使的称颂远多于对皇帝的记载。
然而节度使的权威并非绝对,如若损害藩镇利益,仍可能被下属抵制甚至杀害。魏博节度使史宪诚投诚朝廷,表忠心愿分割魏博,但计划败露惨死部下手中。史宪诚虽拥众将拥立,但仍难触藩镇利益底线。
长庆年间,幽州和成德爆发叛乱,田弘正死于叛军。唐廷重用其子田布讨伐叛乱,田布为军粮征税,触怒魏博军民,双方反目,田布最终自杀。魏博和成德历来敌对,却因共同利益团结对抗节度使,彰显地域主义的强大力量。
河北三镇中,也不乏雄心勃勃妄图称帝者,如安史遗孽田承嗣、李宝臣及幽州节度使朱韬。朱韬甚至仿照皇帝仪仗,制造天子服饰,展现其野心。幽州封闭环境或成此类野心滋生之地。
---
结语:
安史之乱后,尽管北方藩镇割据、战火不断,但藩镇势力良莠不齐,相互牵制,没有形成一方独大,尚无替代中央的力量。与安禄山、史思明直接发动叛乱不同,多数节度使并非图谋推翻朝廷,而是借助拥兵自重实现自治,摆脱中央管辖。
---
参考文献:
1、《新唐书》
2、《太平御览》
发布于:天津市网上炒股配资公司,配资炒股公司平台,合法配资平台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